阅读历史 |

第183章 蜂窝煤(1 / 2)

加入书签

62年的时候,煤炭资源更加紧缺,上海不得不对居民用煤实行计划供应。当年3月1日起,市区居民用煤实行“划片定点,凭证记数”供应煤制品。1969年4月,又对居民供应煤球实行计划控制,城镇居民每月每户凭“煤球卡”按人头计,每户1-2人的供应煤球l00市斤,每户3-4人的供应煤球140市斤,每户5~6人的供应煤球160市斤,每户7~8人的供应煤球180市斤。

但即使是计划供应,有时还会供不应求,居民不得不时常赶早排队买煤球。

60年代后期,为了节省煤炭资源,上海开始推广原来一直在北方使用的蜂窝煤饼以替代煤球。1969年,通过派员到北京等地学习考察和技术革新,一些煤球店开始在店里生产蜂窝煤饼让居民试用。

因蜂窝煤饼使用方便且节省煤炭,不久便推广成功,迅速普及到家家户户,销售量也逐年上升,至1990年,全市销售煤饼达89.2万吨,占煤制品总销量的92.4%。煤球生产销量则相应下降,全市原有4家煤球厂不得不停止生产煤球,转向生产煤粉,以供各煤炭店和居民自行生产蜂窝煤饼,煤球店又被俗称为煤饼店。

当时,为了保证煤球供应,各煤饼店在供应煤球的同时,还承担了节煤宣传和节煤的具体工作任务。

各家煤炭店在当时就开展了学习北京节煤经验,推广使用蜂窝煤饼的工作,并免费为居民修改煤炉。1969年,煤饼生产由原手工操作发展为机械化生产后,加大了供应量。同年,各区还成立了煤炭供应站,对工厂企事业单位用煤核定计划供应,做到管供、管用、管节约,兼营煤渣回收利用和修炉改灶。许多煤炭商店率先下里弄试行定人、定时、定点送煤上门服务,送煤总量占销量比重也逐年上升。

不过,长期以来,虽然上海居民日常的生活燃料主要是煤,而生活用煤的年消耗量曾经高达100多万吨。,但是上海不是产煤区,煤炭一直需要从外地调运,市场供应一直不稳定。

这一年,也就是86年,上海市政府把解决居民“买煤难”列入了“为人民办15件实事”之一,各个区的燃料公司也把这项工作列为重点工作来抓,在全区各煤炭店开展以卖带修(修理炉灶)、以卖带租(出租做煤饼的模子)、以卖带送(送煤饼上门)、以卖带借(出借运输工具)等服务项目,方便居民购买煤球煤饼。

不过,因为蜂窝煤经常用得到,实际上也没有多少技术,还可以稍微节省一些钞票,于是做煤球的机器也在市民间逐渐流行开来。

不过,这机器也并不是家家有,当然也没有必要。基本上,每个小区,或者是小院也就那么一两个。

各家要做蜂窝煤,找别人家借了机器。到煤炭店买来散煤,借来“模子”,再依旧按比例混合黄土与煤炭,和水成泥,就可以自己“敲”煤饼,自制蜂窝煤了。

期间,关于煤灰里掺多少水,敲起来用多少力,煤饼的松紧度如何掌握,小毛附近的小伙伴中还出过几个“土专家”呢!

像今天这样,小毛他们所使用的两台煤球机子,就都是从别人家里借过来使用的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