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83章 蜂窝煤(2 / 2)
离小毛家最近的煤炭店再东昌路电影院旁边,不算远。
煤炭店两开间门面,靠墙边有一个1-2平方米的小房间,朝向外面的墙上有一个小窗洞,那是付费买筹的地方,其余的地方,则是堆煤球、放煤饼,摆柴爿的地方。在上海要是规模再大一点的店铺,一度都还装过做煤饼的机器。
老早子,这间煤炭店买煤球也是有人送货的,到煤炭店付了钱以后,会有人用车将煤球送到家里的。
那时的送煤工骑着三轮黄鱼车,车上整齐的放着好几只竹编的柱形方筐,里面盛着一颗颗煤球。一筐煤球有50斤,送煤师傅会按照要求把煤球倒入家里的煤球缸里。
不过后来中间有很长一段时间,煤炭店取消了这项服务,买煤球煤饼也就成了家里的大事。煤炭店虽然离家不远,但要把上百斤的煤球搬回家也不太容易。
起先,小毛家买煤球要等父亲休息天用铅桶分几次拎回来。后来,是小孩子们帮父亲一起拎,这样可以少走几趟。再后来,邻居小伙伴们团结互助,哪家要买煤,一呼百应,大家帮忙,一次就能把要买的煤球煤饼拿回家。以后,有邻居用一块木板、四个弹子盘(滚珠轴承),组装了一台简易拖车,买煤球煤饼就轻松了许多,成为大家借用的“公具”。
直到七十年代末,这家煤炭店又恢复送货上门,才减轻了附近人们的负担。
记得有一年冬天,供煤特别紧张,家里的存煤不多了,那天早晨,天不亮小毛就被母亲叫起来到煤炭店门口排队,面对长长的队伍,和不时有人插队争吵的场面,真的感到很无奈,一直等到下午才轮到,买好后搬回家又颇费一番周折。
另外,当时煤球质量也时有好坏,好的煤球火旺耐烧,差的既难点烊又不经烧,烧起饭菜来很急人,特别是早上要上班上学,或者家里有“人客”来吃饭,炉火不旺真的急煞人。因此,左邻右舍要是谁家买到好煤,都会及时转告,招呼大家快去买。
进入上世纪90年代,为了彻底解决居民用煤紧张的矛盾,上海市政府开始实施“煤改气”工程,通过推广管道煤气和罐装液化气,逐渐将居民家庭的煤炉,换成了煤气灶和液化气灶。
随着“厨房革命”的深入开展,传统的煤饼炉子才逐步被省事、省力、污染少的罐装煤气、管道煤气等所取代。10年间就有80多万户居民告别了煤炉。
上世纪九十年代后,伴随着上海城市面貌“一年一个样、三年大变样”,旧区改造步伐加快,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,民用燃料的结构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,居民用煤球、煤饼的逐步减少,煤炭店渐渐停止了煤球煤饼的供应。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