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
第366章 住房的困难(2 / 2)

加入书签

现在每每回想起来,真是五味杂陈,无限感慨。

几乎每个人身边都会有这样的同事:

比方讲,结婚没有婚房,形成了事实上同城分居的状况。周末时候女婿上岳父母家探亲,也就是吃一顿晚饭,完了就回自己父母家去。这样干耗着的痛苦可想而知。

还有一个同事,倒是有房子,岳母家给了一个厨房改造而成的小房间,大约十个平米,他们在这房子里结婚了。开始只有两个人,也还凑合,后来孩子出生了,三个人挤在一张床上,就有点拥挤了,等孩子大了,更成问题了,不但挤还有点不方便,可是想想总有办法解决吧,就忍着。

他一面不断地向单位提出申请,要求分房。但是单位的房源是有限的,按照人均面积分配,他们家的平均面积没达到困难标准,这位同事又不会拍马奉承,填了表格就直愣愣等,一直等到现在孩子都十四五岁,长到父亲那么高了,还没有分到房。

谢雨生说,我认识一老太太,家里两居室,被两个儿子结婚征用了,剩下老母亲怎么办呢?就轮流在两家住,这个月在老大家,下个月住老二家,那是连布帘也没有的。后来说,一个月太长,改成一周一换。为了儿子,母亲只好来回搬,一张临时床今天搬这家,明天搬那家。

“真是造孽呀。”

再后来,孩子出世了,可咋办哪?

小的时候和父母同床,长大点了,就在床上方的墙上架一块火车卧铺那么宽的板,这板横空出世,孩子每天爬上板去睡觉。这个办法也不是同事发明的,当时上海有好多家庭都这样做,解决孩子的睡觉问题。

“能架板的还算是比较好的房子,有些旧房子根本就不能架板,就如前面住厨房的同事,他的房子连架板的可能都没有,孩子只好跟父母同床。”

王建浦很感概,说:“是的呀。想想阁楼里厢应该算是孩子们睡觉的优选铺位了。我,还有小毛都是在阁楼里长大的。”

王建东说:“我还好。”

“好什么好?你们家里那么窄一阁楼,还要睡上两个大老爷们的。”

王建东笑了笑,说:“相比起来就算是好的了。我家里阿哥老早子就出国了,整个阁楼基本上都是我一个人在用的。晓得伐?”

“是的呀。那时候条件好些的家庭,在楼梯下面的空档里安排孩子的床铺已经很不错了,还有就是壁橱里,我的一个初中同学就是一直睡在壁橱里的。我们上她家去玩,见到她的床铺都羡慕得了不得。”

谢雨生说道,铁路新村我一亲戚家里,因住房太小,孩子又太多,家里的孩子晚上轮流睡觉,老大老二睡上半夜,老三老四先到外面去玩,到下半夜才回家,老大老二下床让弟弟们睡觉,他们再到外面去乱逛。至于父母和孩子同室,让孩子从小接受现场性教育,那恐怕一点也不稀罕了。

徐进搭话,还有一种情况,有部份结婚无房户只好到我们郊外租农民的房子住。当时租房的人不是很多,但是因为工资低,交不起房租。有些是家庭里其他兄弟姐妺共同出资,因为房子可能让兄弟们占用了,大家出点钱让没住上房的租房住。

王建浦想了想,说,因为住房拥挤,实际上很多上海人的生活并不幸福。许多家庭为了住房闹出矛盾,兄弟反目、父子成仇的大有人在。许多有文化有修养的书香门第,在基本生存权面前都把文绉绉的礼仪和温情丢掉了,为了住房大打出手。

他说道:“我见过这样的人家太多了。人在温饱都没有实现之前,很难谈得上有更高的追求,人穷志短却是能够想象到的。”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